精品伊甸乐园入口2023高清_伊园甸2024直达入口音响_嫩叶草2023新地扯一二未删减版

理论学习
当前位置: 首页> 学生管理>理论学习

规则的教育过程

发布时间:2015-09-21   来源:日照市技师学院    浏览次数:6005

    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(苏霍姆林斯基语)
    规则是人们活动的规范,是人对规律的应用。具体说,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。规则习惯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。培养学生规则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其规则意识,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,规则意识较强的人,自律精神也较强,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。
    在班级管理中,很多班主任会抱怨:“明明有班规,但是很多同学就是不遵守,还是屡屡违规。”由此得出结论:学生难教育,听不进道理。无奈之下,一些班主任放弃了规则教育,代之以简单的处罚。处罚的效果立竿见影,但治标不治本,还由此埋下了师生冲突的隐患,而且班主任还有可能面临着“体罚学生”的风险。
    事实上,规则的教育确实有难度,而且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、历经反复的工作。但是,规则教育是学生的“必修课”,也是班主任的重要本职工作,切不可因为难度大就轻易放弃。
    班主任要想做好规则教育,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:良好的心态、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方法。
    一、班主任要建立规则教育的健康心态。
    班主任对规则教育的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。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现实:哪怕是最简单的一条规则,其教育过程也远比学科中任何一个知识难点的教学要艰难。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规则时会受到个人习惯、综合素质、社会环境、交往同伴和家庭教育的很大影响。它不像知识点教学那样,一是一、二是二,理解了就能掌握。另外一点,对于知识点来说,掌握了就能做对题目,就能得分;但是对于规则来说,不遵守规则反而可能会带来便利或即时的利益。都说人是有活思想的。活则易变,这句话彰显了规则教育的难度。班主任教育学生时,学生可能都懂了,也会表示要改正错误。我们不应该将学生的表态都理解为敷衍、违心。但是,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,所谓“江山易改秉性难移”。 规则意识遭遇习惯、利益的诱惑或同伴的唆使时,往往败下阵来。而且教育的力量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而衰减的,正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遗忘一样。一旦他离开特定的教育环境,回到现实中,在无人监管或者有一些诱导因素时,再次违规不足为奇。所以,在很多时候,学生不是不知道有规则,也知道违规可能带来的惩罚,学生违规,不见得就是“坏”,也不见得是“不懂事”,确实是促使学生违规的因素太多了。
    规则教育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几乎是不需要的,因为他们可以非常自觉地遵守规则。但是这样的“好学生”也会对班主任产生误导,认为学生就应该是这样,来到学校就应该守规矩。我们必须明白,学生的家庭背景、个体素质、个性和悟性差异很大,正如一个班的学生,同样地听课,但成绩差别会很大一样。所以,确实有人不懂规矩,也有个别人有违规的“主观故意”,当然,更多的人只是在“不经意间”违规,通过耐心的教育,会让大多数学生提升规则意识。
    学生需要教育,规则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。学生个体有差异,但教育和不教育的差别更大。这是每一个班主任都要建立的理念。
    要用一个好习惯替代一个坏习惯,是非常困难的。班主任明白了“明知故犯”“反复无常”其实是教育的常态这个道理,在教育学生时就有了好的心态,也就不会轻易丧失信心、产生职业倦怠感,也会大大减少教育中的失误。好的心态还可以帮助班主任冷静地思考问题,寻找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案。“教育是慢的艺术”,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“风物长宜放眼量”, 希望班主任经常以一些格言勉励自己,保持良好的心态。
    二、耐心教育本身就是最好的策略
    耐心,不仅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策略。教师之耐心,应对于学生的反复,不因为学生的表现有反复性就认定学生不可教育。很多学生都是在教师耐心地坚持原则之下不得不让步,改掉坏习惯。教育,有时候也是要比拼耐心的。能坚持到最后,往往会取得成功。耐心源自于教师对教育信念的执守,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对教育能力的自信。
    很多班主任在教学上对学生有着无限的耐心,一遍不懂讲两遍,两遍不懂讲三遍,这个方法听不懂,换个方法讲解……总之,一定要讲到你理解为止。但是,这些可贵的耐心在面对学生行为问题上却荡然无存。一些班主任很急躁,既想快速解决问题,又想通过一次教育毕其功于一役。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人的成长发展客观规律。没有耐心还表现在对学生教育时喜欢用“强攻”的方法蛮干,动用职业权威“压服”学生,取得表面上的“成果”。但是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没有解决,虽然面上的控制似乎取得进展,最后的结果却是问题越来越多,越来越严重。不当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一大批“屡教不改”的学生。其实,不是屡教不改,是“屡管不改”。什么时候从压服走向触及心灵,什么时候才开始了真正的教育。而这,需要极大的耐心。
    耐心教育的另一大优势是能长期关注到学生的成长,发现教育的契机,抓住机遇实现突破。看上去是学生“顿悟”了,其实是和班主任的长期坚持教育,从量变到质变分不开的。
    三、规则教育的基本方法
    规则的教育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学科教学,但其规律和方法却有很多相通之处。学生从接触到规则直至规则内化为习惯、素质,要经过漫长的教育过程,其间,出现波动、反复甚至倒退都是非常正常的。正常的过程和班主任应该做的工作大致包括:
    1、制定规则并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让学生和家长都清楚学校、班级有哪些规则,可以在教室显著位置张贴规则文本或漫画,利用班会课等专用时空做专题宣讲。
    2、对规则的内容和制定动因予以详细的解读,并举出正反两面的实例。这些实例来自于真实班级生活,是学生有亲身体验的。班主任在解读规则时切忌讲大道理和举出远离学生生活的例子。不仅要举出不遵守规则带来害处的案例,更要有遵守规则给人带来的好处的案例。
    3、分析案例
    当班级发生了与规则有关的案例后,班主任一定要带着学生一起做案例分析——
    如果是正面的案例,好在哪里?哪些值得大家借鉴?应该有怎样的评价?
    如果是负面的案例,思考它为什么会发生?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中发生的?有什么后果?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?
    在案例分析时,要大量使用班级议事的方式,让学生广泛地参与讨论,理越辩越明。
    班主任不能只解决问题,还要会思考问题、分析问题,而且仅班主任自己分析问题是不够的,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。就好比做题,教师自己会做题不行,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行,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,并且能熟练运用才行。
    班主任的思考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。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,引导学生就案例展开思考、讨论,寻找解决方案。
    身边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,处理问题花费了班主任不少精力,但如果班主任仅仅是在处理问题,就没有利用好这些资源。其实,班级每处理一个案例,都是一个标杆性的事件,也是绝好的教育素材。带领学生认真研讨,了解前因后果,有了切身的感受,其目的是举一反三,增长经验。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。而在同一个问题上摔两次甚至更多次的跟头,就说明没有教育好,学生并没有吸取教训。应该是通过教育,一次比一次有进步。
    4、练习与考核
    如果说前几步是规则的课堂教学过程,那么学生掌握情况如何,就要在实际遇到问题时才能得以检验。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布置作业和考核,要明确告诉学生,每一节自习课、每一次活动、每一次学生离开教师的视线,其实就是给学生留下了一张张试卷。学生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答卷。当然,有的同学会交出满分试卷,也有些同学会是“不及格”。
    当学生知道自己所做的事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次的练习、考验时,会提高注意力,加强自律,以期能在班级中得到良好的评价。
    5、讲评订正与提高
    学生犯了错误,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,比如某一节自习课的纪律很糟糕,班主任都不能简单地训斥一通就完事了。由于学生并没有反省的过程,也就不会意识到这类“小恶”带来的危害。“没有往心里去”,只求过关了事,那么这样的错误今后还会不断地重复。而且,这样简单的教育方式会让学生形成应付教师的心理,比如老师在与不在时的表现判若两人,违纪行为由“地上”转入“地下”,等等,造成管理上的恶性循环,班主任工作更加难做。
    正确的做法是,班主任要和教学工作一样,认真批改学生的这一份份“试卷”,对完成得好的部分予以肯定和赞扬,答卷中的失误或错误要及时指出并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会犯错。当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时,就应该去“订正”——纠正行为中的过错并且要吸取教训,争取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。
    在与全班大部分同学就规则问题达成共识后,注意经常提醒、提示,学生一定会慢慢进步的,也就是会越来越“懂事”。所以,一节自习课上不好没关系,要通过有效的教育,让下一节自习课纪律有所提升,再以正面评价予以鼓励,这样自习课的纪律就会越来越好。一旦养成了好习惯,有了健康的班风和舆论氛围,班级的发展就会进入良性循环,渐入佳境。
    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,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告诉学生怎么错了、为什么会错、如何改正,而不是简单地斥责与惩罚。学生总是在犯错、知错、纠错中螺旋式成长的。规则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此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电气技术系     惠希增)

区。| 沾益县| 米脂县| 榆社县| 曲水县| 延安市| 中山市| 高青县| 连城县| 双鸭山市|